吃10斤大豆不如1斤它补充叶酸防三高,

2022/7/9 来源:不详

俗话说“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可见经常食用豆类有很好的养生功效。

和黄豆、绿豆、红豆等餐桌上的“常客”相比,有一种豆子长得可能并不那么显眼,但它的维生素B1含量是大豆的十倍多,蛋白质、膳食纤维、镁等营养素含量同样非常出色。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豌豆。

吃豌豆,原来好处这么多

豌豆是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胡豆”,又云:“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

豌豆属于杂豆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60%~65%左右,比土豆还多,所以它不仅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还适合当做主食吃。

01

辅助预防三高、护血管

豌豆的钾含量丰富,在蔬菜中排名前十。

适当摄入钾元素,不但能有效缓解夏日疲劳、解除焦虑状态,还有利于保持神经系统正常、维持心脏健康。适当食用对稳定血压、保护心血管也有一定好处。

02

提高记忆

豆类富含磷脂和维生素B1,而豌豆更是豆类中的佼佼者,它的维生素B1含量要比黄豆高出十几倍。

图源于北京卫视电视截图

而维生素B1主要负责调节神经组织的各种活动,它的缺乏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及抑郁等问题。

03

养护肠道

大家都知道绿叶蔬菜的膳食纤维含量高,但豌豆的膳食纤维含量也不少,甚至是韭菜的1.2倍、荠菜的2倍,常吃能清肠道,使排便更顺畅~

04

稳定血糖

豌豆中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它所富含的铬元素则有助于糖和脂肪的代谢,能维持胰岛素的正常功能。

05

补充叶酸

豌豆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叶酸,要知道,叶酸这种元素可预防老年痴呆和贫血。

06

提升机体免疫力

豌豆的蛋白质含量为7.4g/g,还富含维生素C、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可帮助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预防能力,对病后康复也有助益。

吃豌豆的注意事项

适量吃炒熟的干豌豆

豌豆含有的纤维含量比较高,所以它能促进肠道的蠕动。但是如果过量食用,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者少食豌豆

肠胃不大好的人,最好少食用豌豆。大多数豆类都含有胀气因子,豌豆也不例外。如果大量食用就会比较容易导致胀气的情况,尤其消化不良者要适量少吃。

不过,大家在家里可以通过蒸煮等烹饪方式,让豌豆酥烂易消化。

煮豌豆时间不宜过长

很多人做炒菜的时候,会将豌豆焯一下水。这个方法虽然很实用,但是要注意的是,煮豌豆的时间不能过长,不然豌豆中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很容易流失。

温馨提示:豌豆碳水化合物较高,一碗豌豆所含有的热量跟一碗白米饭差不多。如果一顿吃了很多豌豆,可以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避免总热量超标。

豌豆这样做,好吃又省事

01

豌豆+谷物=吃肉

豌豆跟谷物相当于营养互补,谷物中含有的赖氨酸很少,但是在豌豆中很高;而豌豆含有的蛋氨酸很少,但是谷物中含有的蛋氨酸就很多。

因此将豌豆跟谷物搭配在一起,就能够提高人体的蛋白质吸收率,就相当于在吃肉啦~

推荐:酱香五蔬杂粮饭

材料:各种杂粮(如:大米、藜麦、黑米等)、香菇、胡萝卜、莴笋、花生米、鲜豌豆、香芹、生姜、食用油、食盐、黄豆酱。

做法步骤:

1.香菇、胡萝卜、莴笋及香芹均切成小丁,生姜切丝备用。

2.把所有的杂粮提前泡发好;锅里放油先爆香生姜丝,再将香菇丁放入锅里煸炒出香味。

3.把香菇煸香后,倒入胡萝卜丁、莴笋丁和花生米及豌豆同时煸香。

4.最后加入适量的黄豆酱翻炒三分钟出锅。

5.把炒好的蔬菜倒入事先泡发好的杂粮里,搅拌均匀,倒上泡发香菇的清水,水没过杂粮。

6.打开电饭煲调入煮饭档,直至焖熟即可。

02

豌豆+肉=解腻

豌豆经过烹饪后,含有的植酸会大大降低,和肉搭配后,还能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

推荐:豌豆炒肉沫

材料:豌豆、胡萝卜、肉末、红椒

调料:植物油、盐、生抽

做法步骤:

1.剥出豌豆、或者直接买豌豆粒

2.红萝卜切成豌豆大小的丁

3.豌豆和红萝卜分别用开水煮熟

4.猪肉剁碎,加淀粉,胡椒,生抽搅拌均匀。

5.热锅入油,猛火滑炒肉沫,炒散后加入豌豆,胡萝卜,翻炒均匀,加盐,生抽,红辣椒粒,翻炒出锅

推荐阅读

快乐的秘诀(送给所有人)

它是绿叶蔬菜“第一名”!从现在吃到夏至,养阳驱寒,还是补肾高手、胃病克星

男人过了50岁以后,如何正确补充雄激素?提醒:做好这2件事

孩子,我已老去,请多包容!(看哭)

退休医生坦言:寿命长不是靠多走路和多睡觉,还要坚持这2件小事

小编推荐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