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青菜成了精ldquo绿头萝卜
2022/8/3 来源:不详漠漠妈有话说
非常感谢漠漠妈身边出现了一支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们,我们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小团队(掌声鼓励一下*-*)。在知道漠漠妈下学期工作会越来越忙之后,好多妈妈发私信告诉说,“我擅长做什么什么,看看有什么我能帮忙的。”真的非常感动,我们的交流群里面每次跟读后都有好几位“学习委员”和我一起帮助大家纠正发音,还有两位勤劳的“大班长”帮助大家安排日常事务,还有学中文的,学音乐的,学英语的,学幼教的等等不同专业的妈妈愿意把自己的亲子阅读的体会分享出来,让更多妈妈收益。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一定要坚持把亲子阅读这条路走的漂漂亮亮~
今天分享绘本的是曾经当过语文老师,现在在所在城市多次在线下的公益读书交流活动中给孩子们讲绘本的萌萌妈,在我们的“禁言群”中她讲的这首童谣深受妈妈们和宝宝们的喜爱。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在我国北方流传已久的童谣,名字叫《一园青菜成了精》。这本童谣绘本的画者是周翔,由明天出版社出版。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本书的封面。
各种常见的蔬菜像是被一股强大的气流炸出来的一样,立马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洞门炸裂,烟雾缭绕,孙猴子大战妖怪的场面来,各种各样的蔬菜冲天而出,给阅读者以强烈的动感和视觉冲击。
再说说名称,童谣名叫“一园青菜成了精”,活泼动感的各种蔬菜成了精?到底是做什么了呢?我们接着向下看。
前后环衬上铺陈了城外菜园的场景,看到一道横栅栏围着的菜园子了吗?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我们再来看扉页:画面中一位老农赶着毛驴离去,和后面正文——“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构成了因果关系,为后面的闹腾埋下了伏笔。(这句话的场景是否很熟悉呢?每当寒暑假,家长上班走后,独自在家的孩子何尝不是成了精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暂时无人看管的菜地吧,看看到底是成了什么精呢?
“绿头萝卜称大王,红头萝卜当娘娘。”仔细看看图画,绿萝卜后面一颗白菜成了大王的皇冠,豆角们成了抬着红萝卜娘娘的轿子。画者巧妙运用蔬菜的形状特点,描绘了生动形象的大王、娘娘形象。
“隔壁莲藕急了眼,一封战书打进园。豆芽菜跪倒来报信,胡萝卜挂帅去出征。两边兄弟来叫阵,大呼小叫争输赢。”
首先,童谣内容本身的“战书”、“挂帅”、“出征”、“叫阵”等词,从语言上形象的讲述了两军的对垒阵势。再者,画者,用典型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出萝卜称王的仪仗、莲藕大军的排列、双方将领的位置和旗帜等细节,尤其是双方对峙、严阵以待、泾渭分明的气势,都能让人联想到历史剧中两军交战的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的场面。充分的形成图文互补,让孩子更容易的理解一园青菜里,萝卜队和莲藕队的紧张冲突。
萝卜队的小葱端起“银杆枪”,一个劲儿地向前冲,莲藕队的茄子一挺大肚皮,把小葱撞了个倒栽葱!萝卜队的韭菜急忙使出“两刃锋”,结果莲藕队的黄瓜一甩“扫堂腿”,把韭菜踢得跌跌撞撞。
萝卜队一看打不过,赶紧回去搬来了救兵。
救兵是一个大葫芦!葫芦放出了“大炮”,它的子弹原来是葫芦籽啊。
救兵的威力如何呢?
只见大蒜被打得裂了瓣儿,黄瓜浑身都青了。
打得辣椒满身通红,茄子浑身发紫,豆腐尿黄水,凉粉战兢兢。莲藕王一看无法抵挡,一头钻到了烂泥坑里!
从上面各个回合战斗场面的描述,巧妙的蕴藏了各种青菜的特性,充满了智慧的幽默。大蒜成熟后的裂瓣、辣椒的浑身红通通、茄子的紫涨肚圆、莲藕生长在湿泥里,都成了战斗的结果。嬉戏的活泼生动、韵律的朗朗上口、质朴的生活气息、大胆而合理的想象都很好地吸引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每每忍俊不禁。
战斗最终以莲藕队的失败而告终。再翻过一页,重复开始“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文字虽然一样,可我们仔细看看图,和之前的一样吗?
(如果是初读,很有可能会忽略掉这个细节。)没关系,我们再看正文的最后一页。老农对着菜园子大惊失色的表情,无疑是在提醒我们什么。
原来,老农是一下子看到菜园子里的青菜都成熟了而大惊失色,这无疑是点睛的收笔,故事因此而更加完整,并给人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让人在为了故事情节大笑不已的同时,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惊讶?把读者从两军对垒激烈交战的虚拟中拉回现实,就像做了个梦一样。虚幻与现实通过老农的惊讶画面而自然转换。到底发生了什么?老农知道吗?作为读者的我们知道吗?这也正好打开了重读故事的大门。
(说到这里,这本书和孩子已经共度很多次了,每次都是被上口的语言和形象的打斗场面所吸引。至于老农惊讶的表情和前后两幅菜园全貌图中所隐藏的时间推移、蔬菜成熟的变化也是以前我所忽视的。绘本信息量非常大,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故事讲完了,当我们合上书,看看封底。是不是发现下一个“一片池塘成了精”等着我们和孩子续写呢?
推荐这本书除了从上述文字、图画两方面,还有就是因为它很接地气,和孩子生活息息相关,是孩子认识、亲近大自然的很好桥梁。现在的孩子多在游乐场玩,越来越少的亲近大自然。不妨父母让孩子带着书中对各种青菜特色的认识去大自然中一一印证,积累自己的直接感觉经验。
从一岁开始,一年三季周末的四分之一我都是带孩子去农村,参与到耕种与收获的过程中。书中获得了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的形象认识,在田间目睹了真实的机械运动过程;在采摘各种蔬菜、水果中,更直接的了解了其生长特点;在目睹大人晒粮食、收粮食的过程中,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意义。这其中不带有任何说教,只是体验,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经历都和很多书相契合。他会说:这本书的图画和我看过的西瓜地一样。也会说:这个和我书上的某某是一样的。经历体验给予孩子的收获是巨大。
更多绘本请在